近日,华安脑科医院成功开展两例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远端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大或巨大型动脉瘤、多发动脉瘤、梭形或夹层动脉瘤方面优势突出。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神经外科通过介入手段对脑血管疾病疑难病例的诊断及治疗又迈上了新台阶。
案例一
初始症状:患者柳女士,59岁,旅游时突然出现头痛头晕,左侧肢体无力,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十分钟左右。
求医过程:到当地诊所就诊,考虑为脑梗死,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后转入某医院住院治疗,MRA检查显示右侧颈内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大小约8.7*5.2mm,瘤径7.25mm;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宽颈动脉瘤”。
手术治疗:10月14日,我院神经外科团队为患者实施“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宽颈动脉瘤介入栓塞+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密网支架需紧密贴合血管壁才可达到治疗目的,颅内动脉瘤又通常好发于血管纤细迂曲部位,因而此手术难度大、要求高,在傅先明院长的指导下,该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恢复良好。
案例二
初始症状:患者李女士,36岁,一个月前突然出现后枕部刺痛,呈发作性,并持续数分钟。
就医过程:开始未重视,后病情加重来我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直径1.6*1.4cm。
手术治疗:10月26日,我院神经外科团队为患者实施“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大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血流导向装置植入”,过程中Tubridge密网支架缓慢释放后,造影显示颈内动脉血流顺畅,动脉瘤不显影,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恢复良好。
疾病科普
脑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动脉管壁由于先天性结构异常或后天性病理变化,致使局部动脉管壁脆弱,在血流不断地冲击下,造成局部动脉管壁向外异常扩张或膨出。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其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造成约60%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目前对于大型动脉瘤来说,传统的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术后可能加重动脉瘤的占位效应,而且远期复发率超过一半。而血流导向装置通过血流导向装置的高金属覆盖率和高网孔率设计,对局部血流进行重塑,将以往的囊内栓塞转向载瘤动脉的重建,可在无弹簧圈或疏松填塞弹簧圈的情况下使动脉瘤完全闭塞,开启了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纪元。
华安脑科医院已开展多例Tubridge血管导向装置治疗巨大动脉瘤,该项技术在我院的运用已非常成熟,标志着我院神经外科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方面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为动脉瘤患者康复带来福音。
专家介绍
姓名:傅先明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华安脑科医院院长
专业特长:神经外科的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血管病,癫痫,功能神经外科
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原副院长、南区院长,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1982年开始从事神经外科,1992年—1994年在法国巴黎蒙多尔医院研修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获得了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神经外科AFSA学位。在神经外科的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血管病,癫痫,功能神经外科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
现兼任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评审专家和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CAAE谭启富癫痫外科发展专项基金手术技术专业组组长,安徽省神经外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安徽省微创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