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简介

头疼,顾名思义是指头部的疼痛。临床上包括头部疼痛和面部疼痛,统称为头面部疼痛。引起头疼的原因较多,可能与头面部炎症、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失眠、劳累等有关。头疼可分为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功能性头痛等。一旦出现头痛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症状表现

头痛程度有轻有重,疼痛时间有长有短。疼痛形式多种多样,常见胀痛、闷痛、撕裂样痛、电击样疼痛、针刺样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动感及头部紧箍感,以及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继发性头痛还可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症状或体征,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发热,血管病变常伴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头痛依据程度产生不同危害,病情严重可使患者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

检查诊断

体格检查、外周血检测、病原学检查、X线摄片、CT、核磁共振、脑电图、脑脊液等。

[体格检查]

1.全身体检;2.神经系统检查。

[实验室检查]

1. 外周血检测: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上升。

2. 病原学相关检查:主要包括血和脑脊液的病原体分离、抗原、核酸和抗体检测。

[影像学检查]

1. CTCT检查分辨率高,并易于显示颅内肿瘤含有的钙斑、骨骼、脂肪和液体,CT可同时显示脑室、脑池、硬脑膜和颅骨,利于了解颅内肿瘤与毗邻的解剖关系。颅脑CT扫描可清楚显示脑出血的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以及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

2. 磁共振: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力,多平面成像使病变定位更准确,为颅内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

3. 脑电图:辅助诊断癫痫。

[鉴别诊断]

1.颅内肿瘤头痛多为发作性、进行性加重,清晨或睡眠为重,常因用力、喷嚏、咳嗽、低头或大便而加重,坐位、站立姿势或呕吐后可暂时缓解或消失。呕吐常出现于剧烈头痛时,易在早上发生。
2.高血压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
3.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
4.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脑血栓会伴有头痛。部分病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突然出现偏侧上下肢麻木无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5.流行性感冒单纯型流感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治疗方法

头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物理治疗两部分。治疗原则包括对症处理和原发病治疗两方面。原发性头痛急性发作和病因不能立即纠正的继发性头痛可给予止痛等对症治疗以终止或减轻头痛症状,同时亦可针对头痛伴随症状如眩晕、呕吐等予以适当的对症治疗。对于病因明确的继发性头痛应尽早去除病因,如颅内感染应抗感染治疗,颅内高压者宜脱水降颅压,颅内肿瘤需手术切除等。

药物治疗

止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止痛药、中枢性止痛药和麻醉性止痛药。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具有疗效确切,没有成瘾性优点,是头痛最常使用的止痛药,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扑热息痛、保泰松、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以曲马多为代表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为非麻醉性止痛药,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热止痛药要强,主要用于中、重度程度头痛和各种术后及癌性病变疼痛等。以吗啡、杜冷丁等阿片类药为代表麻醉性止痛药,止痛作用最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这类药物仅用于晚期癌症病人。除此,还有部分中药复方头痛止痛药,这类药物对于缓解和预防头痛有一定帮助。 [6]

非药物物理治疗

头痛非药物物理治疗包括:物理磁疗法、局部冷(热)敷、吸氧等。对慢性头痛呈反复发作者应给予适当的治疗,以控制头痛频繁发作。


饮食宜忌

头痛患者应减少巧克力、乳酪、酒、咖啡、茶叶等易诱发疼痛食物。同时口味饮食应清淡,忌讳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头痛发作期应禁食火腿、干奶酪、保存过久的野味等食物。

1、避免食用一些亚硝酸盐含量比较高的食物,例如肉加工类的食物,像香肠,火腿,熏肉等等,其中含有的亚硝酸盐都是比较多的,所以在生活中要少吃这些食物。

2、不要食用味精。味精的成分主要是谷氨酸钠,食用这一种物质会使得患者的头痛加剧。

3、饮食中不需要刻意的减少糖分。对于头痛者,是不需要减少糖分的摄入的。

4、远离具有强烈气味的场所。强烈的气味会使得神经的敏感性增加,导致头痛的发作和疼痛的出现。这一类的场所包括有香水,化学药剂,汽油等弥漫的地方,头痛的患者最好远离这些地方,所在的场所也尽量的开窗通风。

5、远离酒精类的饮料。酒精也是头痛的引发剂之一。

6、不喝咖啡。咖啡里面含有大量的咖啡因,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刺激,引发头痛。

点赞(118)
在线
客服
交通
指南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